<{股票配资开户}>A股市场杠杆利弊:2014年杠杆牛的起伏与2017年后的反思?{股票配资开户}>
喜欢:330
市场只有3300点,大牛市随时可能到来。
而加杠杆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最早接触A股的时候,我根本没想过用杠杆。
2014年本身就是杠杆牛。
后来泡沫破裂,也是监管要求券商自查场内、场外的配资账户,去杠杆导致股价暴跌,而股价暴跌又进一步导致大量账户被强平,最终造成雪崩效应。
所谓成也杠杆,败也杠杆。
这是我最早认识到杠杆的强大威力,破坏力。
后来我强制要求自己,一定不要用杠杆!
当然了,早期我投入股市的资金不过二三十万,连开立融资融券的资格都没有。
转变的契机是,2017年起,我开始疯狂地阅读海外出版的各种投资学、金融学教科书。
其中对杠杆的使用,杠杆对市场的影响,有大量的研究。
教科书嘛,他们不像市场上的普通散户那么极端,那么偏执,考虑问题是很细致全面的,对杠杆工具的评价相对客观。
因为自从有“金融”这个行业存在以来,借贷和杠杆就无处不在,所以研究杠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这些教科书的每一章,几乎都有专题去讨论杠杆对市场风险和收益的放大作用。
也就是说,他们不单定性,还会做很多定量的分析。
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杠杆对投资的影响。
另外,我发现,使用杠杆并爆仓的人,无一例外都犯了以下共同的错误。
杠杆加得过高,无视市场调整的风险。
2015年时,很多人加杠杆都在一倍以上,也就是说,把总仓位搞到了200%甚至300%,那么市场30%~40%的跌幅,就有可能让他们爆仓。
而在市场高位,30%~40%的跌幅其实是非常常见的。
而那些只是加了一点点杠杆,比如10%到20%额外仓位的人,几乎不可能爆仓。
杠杆的成本过高。
在资产本身长期价格不涨,或缓慢下跌的过程中,主仓位遭受高息的长期侵蚀,被动爆仓。
早期很多地产商在市场上发债,债券利率高达10%以上!
相当危险。
而现实中,我们很多人是有条件借到低息杠杆的,甚至是0息杠杆。
不是在市场的低位加杠杆,而是在高位用杠杆追涨。
2014年6月前加杠杆的,几乎没有爆仓的,而2015年3月以后再加杠杆,就非常容易爆仓。
市场的水位很重要,在不同的点位加杠杆,结果完全不同。
单吊一只股票。
仓位本身毫无抗风险能力,股票面临“个体风险”。
什么叫个体风险,就是对于具体的某只股票,存在经营不慎,被市场或行政制裁,突然破产的风险。
“个体风险”的概念,也是很多专业的教材在反复提示的东西,股民朋友们大多意识不到这一点,单吊某只股票的人不在少数。
如果持有的是好几个股票,甚至十几只股票,个体风险就可以被有效分散。
使用杠杆爆仓的人,无一例外都有点儿赌徒心态。
他们经常意气用事,行事莽撞。
大家仔细想想,那些杠杆爆仓的人,股市里的,现实生活里的人,那些曾经呼风唤雨的大地产商,是不是多少都有点儿赌徒心态?
和正常人多少有点儿不一样?
OK,我开始认真思考。
如果以上所有的,使用杠杆后被强制平仓的情况,如果所有爆仓的风险我都可以考虑到,并且完美规避的话。
我是不是就可以加一点杠杆了?
在长期的杠杆实践中,我发展出了一套识别他人风险的方法。
有位朋友说他单吊江苏银行一只股票,并且已经满仓满融。
我也知道江苏银行很低估,正股的潜在投资回报率高达13%以上,可以完美覆盖融资成本,正股本身是破净的,是低估的,满仓满融的预期投资回报率将会非常可观。
但这种策略我并不认可。
表面上风险很低的某只股票,有些隐性风险其实是看不见的。
比如银行因为违规经营被开出罚单,限制经营的范围导致正股暴跌30%以上。比如战争爆发的风险,导致大盘整体回撤30%以上。
等等。
所以这位朋友在我看来有点激进,我不会这么搞。
很多朋友视杠杆为洪水猛兽,认为一切杠杆行为都是坏的。
其实不是的。
在商业社会,杠杆无处不在。
小到个人的房贷,中到企业经营中的借贷行为,商业票据,大到银行加十倍、十几倍杠杆去做存贷业务,再大到国家发行国债去发展经济。
说白了,只有少数是不良杠杆,很多杠杆是稀松平常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你让银行不加杠杆地去经营,就完全做不到,银行自己的那点可怜的资本金,根本不够整个商业社会的资金需求。
你不让个人加杠杆买房,很多人可能到五六十岁,到老了才勉强攒够买房的钱。
后来我开立了好几个两融账户,从最早东某证券的6.99%利率,到平某证券的5.88%利率,到现在的3.3%和3.5%,我的融资利率一路降低。
在加杠杆的实践中,我反复思考,不断调整,给自己定下了一些加杠杆的原则。
比如:
不在单一股票上加杠杆。
持仓要相对分散,持有个股的数量不得少于5只,并且行业的关联度要低,风险要互补。
也就是说,持仓要有充足的“鲁棒性”。
同样是大金融行业,银行和保险在基本面上相关度更高,都受益于加息周期,降息周期的表现都更差。而在股性方面,保险和券商行业更易受股市周期影响。
低估的金融行业,可以加入一些消费行业的股票,此时股票之间的关联度就更低了。
所谓东边儿不亮西边儿亮。
不加高息杠杆。
我现在自己持有的几个账户,大部分都是信用账户,但其中只有两个主力信用账户加了杠杆,长期带杠杆运行,利率分别是3.3%和3.5%。
在低利率的基础上,现在我融的那点儿钱一年的利息成本撑死也就十来万左右,完全可以用场外现金流覆盖。
组合持仓的潜在收益率要足够高。
资产端的收益,要能长时间完美覆盖负债端的成本。
负债端4%以下的融资成本,在资产端要有至少12%以上的投资回报率进行匹配。
而这样的资产,在现在的市场里依然是非常容易找到的。
比如我给大家提示过的很多银行股。
比如目前持有的券商和保险股,因为大牛市远远没有到来,算上市场周期后,持有到牛市的实际收益都是远大于12%的。
当然了,正股能赚钱,其实是加杠杆最重要的前提。
你的主仓位一定要能挣到很多钱,再借由杠杆放大这种收益,否则就是放大了亏损。
不在高位加杠杆。
市场的水位,决定了杠杆的比例。
去年2600点A股市场杠杆利弊:2014年杠杆牛的起伏与2017年后的反思?,当然可以加杠杆,甚至应该多加,猛加。
现在的3300多点,加杠杆就要相对慎重了,要反复权衡比较。
如果市场涨到了6000点以上,那么就不是考虑加多少杠杆的问题,而是要考虑减仓,撤退了。
以上,对市场情绪的把握,对水位的把握,心里要有B数,别乱来,别追涨杀跌。
杠杆要和自己的场外现金流匹配。
很多人一想到杠杆,首先就和爆仓联系起来了。
那我假设这样一种情况:
自有资金买入股票100万,融资买入10万块钱,仓位只有110%。
如果我在场外有相对健康的现金流,每年新投入市场的本金可以达到10万以上。
这种情况还有爆仓风险吗?
绝无可能!
我的维持担保比率只会持续下降,且永远不会触发警戒线。
实践中,我要求自己的总仓位永远不超过130%,而且是在一些特殊的极值,市场冰点的时候才会加到这个幅度,大部分时候总仓位都在120%以下。
充分理解市场规则。
什么叫市场规则?
你拿着100万的本金和股票,可以找券商借多少钱?
这个额度是怎么折算出来的?
在什么情况下券商会要求追加保证金?
在什么情况下券商会要求强平?
什么是维持担保比例?
对这些问题,大部分股民朋友,甚至是已经加了杠杆的朋友,都是没有深度了解过的。
而我不但做了系统性的研究,还做了大量的投资笔记进行推演。
2020年以前,我就写下万字长文《加杠杆完全手册》上中下三篇,系统性地探讨过这些规则。
加杠杆完全手册(中):杠杆这柄双刃剑,到底该咋用?
加杠杆完全手册(下):杠杆的本质与风险防控
有计划地加杠杆。
在当前的市场状态下,我的计划如下:
如果市场再次下跌到3000点以下,我会将仓位推高到130%;
3500点左右,总仓位最多只有120%;
如果牛市来临,市场升高到4500点以上,则必须去掉全部杠杆,总仓位恢复100%。
通过规则的约束,可以确保总是在低位才加杠杆。
高位不追涨,低位不杀跌!
时刻对市场心存敬畏。
时刻对市场随时可能出现的非理性波动,保持足够的警惕。
在普通账户中,可以多配成长股,而在信用账户中,更多地配置价值股、破净股,少配或不配成长股。
价值股、破净股的波动更小,持有的心态更好,向下调整的幅度更低,在雄市中更抗跌,甚至可以持续上涨。
如果您理解了《极简估值模型2.0》的逻辑,就可以轻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低PB本身就是安全垫。
其实仔细想想,因为加了杠杆,所以需要时刻保持谨慎,需要经常性地审视自己持仓的风险,这种习惯反而让我规避了很多风险。
我炒股十一年,最大的一年市值回撤只有6%。。。
不敢讨论杠杆,就是失败的开始。
可以确定的是,永远不愿意公开讨论杠杆的人,认为杠杆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害的人,一定不适合加杠杆。
很多时候,我观察到,声称自己永远不加杠杆的人,并不比我的风险偏好更低。
盲目地追涨杀跌,容易受情绪影响的人比比皆是。
很多人只是在机械地执行一些教条式的“投资铁律”,并没有真的融入自己的思考。
以上。
反对本文观点的朋友,也可以给我点个关注。
我们一起等待我的爆仓时刻到来。
好期待啊。
到时候一定来向大家报告,来向大家认错。
嘿嘿。
如果您觉得这篇内容对您有帮助,可以点个小赞,感谢您的转发,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力回复您。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夏至-08 08:50
“加杠杆是激进风格,又恰恰需要最保守的性格。”
好家伙,这句话的理解太牛了,向您学习
夏至-08 07:28
是的,经常说“炒股”一词的,潜意识里认为这个股就只能用于炒,要炒起来才有意思而经常提“投资”的人,就完全是另一种思维模式,很多人意识不到这种细微的差别。
就像很多人意识不到,语言体系会极大的影响思维习惯,经常说竟然的人,永远不会说居然,而经常说居然的人,也不会说竟然。这一点,可以通过搜索聊天记录历史来验证。
本质上也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右铭06-07 22:31
关于杠杆我只记得一句话:如果你能持续的在这个市场赚到钱,你根本不需要使用杠杆;如果你不能,那更不应该使用杠杆。
夏至-08 18:20
每个人可以有三个普通股票账户,但每个人只能有一个信用账户。
所以,要开立新的信用账户,必须将旧信用账户全部清空,再注销掉旧的信用账户,才能开立新的信用账户。
这个过程对散户朋友相当的不友好,麻烦,所以很多人都懒得切换
夏至-08 06:28
现实中,大家对于分期买房,分期买车,接受度极高,这两个看似是购置了一个“资产”,本质上是进行了一笔消费,房产、汽车无一例外会进行持续的折旧。
对于分期买股,却非常抵触,其实如果买的是好股,便宜股,至少购置是一个资产,是可以持续升值的,对于好股来说,即使价格不持续上涨,价值也在持续升值。
ok,上下对比,大家对于分期消费欣然接受,对于分期投资却极其厌恶
全部讨论
关于杠杆我只记得一句话:如果你能持续的在这个市场赚到钱,你根本不需要使用杠杆;如果你不能,那更不应该使用杠杆。
我认真看了反对杠杠的观点,主要原因还是:没有理解标的选择,加杠杠的比例,融资利率,股息率,简单说,一百万本金,融资一万元,有爆仓风险吗?没有,所以加了多大比例的杠杠才是关键,这个比例,取决于对各方面数据的计算和平衡,而且计算的数据,很多都是假设数据,这就增加了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对这些不确定性的把控,则取决于加杠杆的人自身的性格,心态,对市场认知的水平,最重要的是性格的保守程度,加杠杆是激进风格,又恰恰需要最保守的性格,不加杠杠也很好,比较让人反感的是,在不懂的杠杠是何物时,上来就评价说杠杠如何如何不好,徒然惹人耻笑而已,不过任何行业,在这个行业里讨生活的人,真能通透理解这个行业的也只是寥寥而已
加杠杆还是要慎重。我记得大道曾经说过,他在网易赚了百倍以上,网友调侃说,你认定看清了这家公司,如果加了杠杆,那收益不是翻得更多?但大道说,如果上了杠杆,那他就不会有今天了。因为他在网易跌到20元左右时开始买进网易,买入后网易一路下跌,当网易跌到7元时,肉眼可见的便宜,很多跟着他买网易的都加了杠杆,结果网易又继续跌到3元左右才开始起稳(这价格只是用来举例),但这时候加了杠杆的都被团灭了。这就说,为什么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而杠杆却是一个要你命的东西。所以,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震撼炒股加杠杆,至今不去碰杠杆,因为我明白,有启动资金才有慢慢变富的资格,能慢慢变富的会突然暴富。
先胜后战。加杠杆,有了利率支出成本,就埋下了先败的种子。
普通人先也是你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可是随着股价的波动,无论是向上波动,还是向下波动。
人心也随之波动。99%的人最终都会走向满仓满融,然后爆掉。
请欣赏大叔几年前写的文章,预判了银行板块崛起,但沒料到几大行如此强势网页链接满仓加杠杆是对苏小妹最好的表白!$江苏银行()$
现在融资利率4%以下,7%股息率业绩稳定的股票,170%仓位我是可以接受的,估值定仓
我就是满仓加杠杆江苏银行的朋友
!且看大叔是如何加杠杆的网页链接加杠杆要勇敢,卸杠杆要自律。。。收获满满$江苏银行()$ 风险不大
评论非常多啊,看来大家对加杠杠的兴趣提升了
银行股年化百分之十几的预期年化收益率,百分之三到五的资金成本,加一些杠杆完全是没问题的,怕就是怕嫌银行股赚钱慢去赚快钱炒一些科技概念股。实际上新进散户很难有这个定力不被各种推送诱惑过去的,我曾经也是嫌老巴那一套太慢走了弯路,吃过几次亏就长教训了,如今看见什么涨停翻倍就恶心,知道老巴那一套价值投资才是真大智慧,既能赚钱又有陪伴企业成长的幸福指数,细水长流才是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票配资开户观点